寻陇|山水之间,寻梦廊桥③文县阴平桥,解密伸臂木廊桥的历史谜团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甘陕川”毗连之地,这里的廊桥虽不如“湘渝鄂”廊桥群那般声名远扬,规模也相对小巧,却以精巧的工艺、质朴的风格,诉说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曾邂逅康县团庄的龙凤桥、窑坪廊桥、云台的中山桥,而如今,我们的脚步踏入陇南文县——又一个廊桥汇聚之所。其中,文县石坊的“合作化桥”,以其鲜明的时代印记,在众多廊桥中脱颖而出,它的简洁质朴,让人不禁遐想中国廊桥最初的模样,也引领我们踏上一段解密伸臂廊桥历史谜团的奇妙之旅。

01
从文县县城出发,向着碧口镇前行,我们去寻找古阴平桥留在世间的印痕。这座曾在三国时期就赫赫有名的桥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极有可能是甘肃境内出现过的最早的廊桥。
212国道在这80多公里的路段上,宛如一条蜿蜒的丝带,穿梭于白水江的峡谷与高山之间。
白水江在玉垒坪附近,它从西北流向东南,最终汇入白龙江的怀抱。此时的白龙江,已不再是之前所见的脉脉温流,而是展现出大江大河的磅礴气势,一路奔腾向前,在远方汇聚成闪烁着翡翠色彩的碧口水库。而那座承载着无数历史风云的古阴平桥,就曾静静地矗立在白水江与白龙江交汇处的玉垒关。
追溯历史,三国时期,曹操为巩固西北边境,在距文县县城仅5公里处的鸪衣坝设置了阴平郡。当时的阴平郡地域广阔,不仅涵盖了今天甘肃的文县,还包括四川境内青川、平武两县的部分地区。纵贯全郡南北的道路,便被称为阴平道。阴平道出文县鸪衣坝后,经阴平桥,翻越摩天岭进入青川境,一路途经唐家河、落衣沟、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清道口,最终抵达江油关。

文县玉垒坪古阴平桥遗址所在位置
在三国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阴平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邓艾偷道伐蜀之时,魏将诸葛绪率三万大军从武都抵达玉垒关,抢占“阴平桥头”,试图截断沓中姜维主力的后路,由此可知,在此之前,阴平桥已然存在。
玉垒关,位于今文县玉垒乡境内的关头坝和玉垒坪一带,其险峻程度不亚于四川剑阁,素有“陇蜀咽喉”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唐代诗圣杜甫曾留下“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千古绝唱,诗中的“玉垒”,指的便是玉垒关一带。而古阴平桥,就横跨在玉垒关白水江与白龙江交汇处的石崖之间,是江上唯一的渡口关津。廖化、姜维曾凭借此桥抵御魏军,但最终因姜维驰援剑阁失守,邓艾得以偷渡摩天岭,一举灭蜀,这场战役也成为了三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明代将领傅友德效仿邓艾,经此道奇袭平定四川,再次印证了阴平桥及其所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02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的阴平桥为榫卯结构的叠木伸臂廊桥。它巧妙地利用两岸天然石崖作为基座,那形如龟背的石崖,稳稳地托举着桥梁,使其宛如“螭龙凌空”,横跨在汹涌的江面之上,正如史载所云“跨巨岸之汹涛,横绝壁之峭岩”。
据史书记载,阴平桥桥体以10根圆木为单排,相叠10排支撑,横跨两岸石墩,坚实而稳固。桥身之上覆盖着廊阁,分为10余间,两侧设立柱栏杆,既保障了行人的安全,又增添了桥梁的美观。两端还建有桥亭,可供行人避雨休憩。桥面宽阔,足以容纳车马并行,兼具交通与军事双重用途。
阴平桥承载着三国时期的烽烟记忆,成为了陇蜀交通史与军事史的生动缩影。其独特的建筑智慧,如榫卯叠木抗洪的设计,以及“一桥定国运”的传奇故事,至今仍被学者们视为研究古代桥梁与区域战略的经典案例。明代张其光以“天开一堑锁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来形容它的险要;清代文县知县程天锡题联“此处是阴平古迹……霓虹倒影指通津”,更是凸显了它的历史沧桑。
然而,古阴平桥的命运却坎坷多舛。它多次毁于战火,又一次次被重建。明末(1643年),它毁于匪寇之手;清康熙辛巳年(1701年),人们又将它重新修建;自清咸丰六年(1856年)后,它被改建成玉垒关铁索桥,彻底没有了廊桥的风貌。1949年12月,在解放碧口的战役中,这座铁索桥也被国民党的败军焚毁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碧口水库的建成,阴平桥遗址被淹没于水中,永远地沉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20世纪80年代,在遗址附近,一座当时全国最大的加劲桁梁双车道公路大桥——关头坝大桥拔地而起,让玉垒关天堑再次变成了通途。
古阴平桥虽已不存,好在白水江上,还有一座石坊伸臂廊桥延续了古制,甚至一再被廊桥爱好者误认作是阴平古桥。

文县石坊廊桥,又称合作化桥
石坊廊桥位于沟通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部的咽喉要道上,沿着白水江顺流而下可抵达四川广元市,逆流而上则通向四川阿坝州,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桥长46米,宽5米,高9米,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大型叠搭伸臂式木拱廊桥,也是“甘陕川”毗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廊桥之一。
石坊廊桥的建造工艺极为独特:在河流两岸先砌置石砌桥墩,再辅以原木构架成方形墩。墩上部以原木纵横交叠,逐渐向外伸出构成伸臂,伸臂的尾部嵌入桥墩,牢牢地压牢固定。最上层铺设横木以承托主梁,主梁一般为4根左右,横跨河面,稳稳地置于两岸伸臂之上。主梁之上再横铺木板,构成平整的桥面。桥面两侧设置木质护栏,高约1米,为行人提供安全保障。伸臂桥两岸的伸臂设计,巧妙地缩短了主梁在河面的空间距离,同时增加了桥梁的整体强度,构思巧妙。
03
石坊廊桥原名“广济桥”,其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有人推测它可能始建于明代,也有人认为应该更早。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历经多次重建,如今我们所见的这座伸臂桥,是20世纪50年代在原桥址下游几米处重建的。因当时正处于农业合作化时期,故而被称作“合作化桥”。
那么,古阴平桥为何会是伸臂式廊桥的模样?为何自此以后,伸臂式廊桥成为了甘肃廊桥最钟爱的形制呢?成都发现的两座汉代廊桥遗迹,为我们揭开伸臂廊桥身世的谜底提供了线索。
2001年初的一天,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附近的蜀风花园大道工地上,工人们在开挖地基时,一座深褐色的巨大木桥骨架意外地展露在世人面前:密集的桥柱整齐排列,如同等待检阅的士兵;廊屋虽已不复存在,但高耸的梁架仍残留着昔日的风采;地上横着粗壮的桥梁,宽阔的桥板上散落着残砖碎瓦,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时隔八年后,成都盐市口又有一座形制相同的廊桥,从历史的泥沙中剥离出来,进入了现代人的视野。经考古人员认定,这两座廊桥均建于西汉时期,是木结构廊桥。从残存的桥基和木梁中,我们可以窥见原桥的规模与形制,两座廊桥分别横跨40米和30多米宽的河流,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廊桥遗存。它们的现身,正好印证了建筑史专家刘敦桢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论断:“廊桥之诞生,或在西汉之前,春秋战国之际。”陇南临近蜀地,在这样的地域文化影响下,出现古阴平桥这样的伸臂廊桥身影,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县康庄桥
古阴平桥桥址虽已淹没于水下,但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建筑智慧与文化价值,却永远不会消逝。而像“合作化桥”这样延续古制的廊桥,依然在白水江上屹立,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传承着古老的技艺与文化。
到了南北朝时期以后,在西北地区,这种“伸臂式”廊桥已经相当普遍。它们的身影甚至出现在黄河流域的险峻山川上……
文|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寻陇|山川之间,寻梦廊桥①邓邓桥,沉淀最古典的廊桥记忆
寻陇丨山水之间,寻梦廊桥②龙凤桥,诉说茶马古道不朽的传奇

相关文章
-
【央媒看金昌】美好镍都 欣欣向“融”②丨唱好“双城记”打造共融圈
编者按2023年3月,金昌被赋予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使命任务。当资源型城市转型遇见缩小“三大差距”的宏大叙事,金昌发生了什么?数据显示:过去两年,金昌市GDP增速分别为11.5%、13.6%,领跑全国地级市。2024年,金昌人均GDP达143784元,超越嘉峪关跃居甘肃城市榜首。同期,金昌常住
2025-07-21 12:35:00 -
上海发布新政,这个北京人笑了
操着一口带北京口音的上海话,和阿姨爷叔“嘎三胡”(上海话“聊天”),互联网内容创作者“Fu大爷”于夫,喜欢上海历史、建筑,喜欢在上海Citywalk,他常常把镜头对准上海马路弄堂,体验这里的风土人情,“我想把这里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不过,他也偶感遗憾。“比如,我一直特别喜欢上海的历史保护建筑,但是不
2025-07-16 23:07:00 -
2025侨领侨商投资贸易洽谈暨“侨助千企万品出海”行动甘肃启动仪式举行
中国甘肃网7月8日讯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颖)“创业中华·筑梦陇原”2025侨领侨商投资贸易洽谈暨“侨助千企万品出海”行动甘肃启动仪式7月7日在兰州举行。省政协副主席郭天康出席并致辞。启动仪式上,“一带一路”甘肃侨界助力千企万品出海联盟正式揭牌,联盟将积极搭建甘肃与共建“一带一路”
2025-07-08 09:59:00 -
靖远县携创新产品亮相第三十一届兰洽会
第三十一届兰洽会将于7月6日在兰州开幕。靖远县积极筹备,围绕“甘味靖品”,精心组织9家企业参会参展,各企业带着最新研发的特色产品参展,向全国客商展示靖远县农产品深加工的最新成果,借助兰洽会的平台大力宣传推介靖远优质投资环境、优势特色产业,更好展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形象。在甘肃国际会展中心展
2025-07-06 11:16:00 -
陇南:用“气象慧眼”守护生命防线
来源:【新甘肃】陇南:用“气象慧眼”守护生命防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海晓宁 通讯员 刘 丽7月初,一场特大暴雨袭击陇南,3县日降水量首次同时超100毫米,61个站点大暴雨、单日250毫米以上特大暴雨出现、徽县单日降雨量刷新近30年全年极值纪录……面对这场气象记录以来范围最大、强度罕见的暴雨考验,陇
2025-07-05 17:28:00 -
2025两岸青年峰会在京开幕,尹力、宋涛致辞
据北京日报消息,7月3日上午,2025两岸青年峰会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宋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峰会开幕尹力对本次峰会的举办表示祝贺,向与会嘉宾和两岸青年朋友致以问候。他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两岸青年成长成才,对青年肩负国家和民族未来寄予厚望,勉
2025-07-04 1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