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评论:基层末梢焕新颜 幸福花开“一公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18:23:00    

荆州新闻网消息(评论员 张柳)党的二十大以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向纵深推进。湖北省60余万个网格单元总体运行平稳,但在楼栋、小区这一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三大“梗阻”愈发清晰:党组织在形式上虽已实现“有形覆盖”,却常见“挂牌不亮牌、有组织无活动”;自治架构初步建立,却因“选而不训、训而不用”导致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服务阵地与数字平台虽广泛铺设,却往往难以覆盖老年群体、吸引年轻群体,出现“两端不靠”的困境。当“小马拉大车”的场景日复一日,基层的疲态便写在了各类台账和线上应答之中。

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不能止于“补齐短板”,更应推动治理理念的价值回归。与其层层下指令,不如回到“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原点,重新缝合制度弹性、技术温度与群众意愿之间的断点。

党员身份亮出来,让组织随处可找。一些党员中心户把牌子一挂了事,有的居民不知道楼上楼下到底谁是党员。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或许不在于再建多少微信群,而在于让党员身份真正“亮”得出来:一方面,提高党员的服务意识,鼓励从细微处入手、从身边事做起,一次顺手扶门、一声邻里问候,都是展现党员身份的生动写照;另一方面,也要升级更新党员身份牌,让群众扫码即可见联系方式、岗位职责,还可上传微心愿、追溯问题办理进展,把看不见的党员身份转化为看得见的为民服务,让“党组织在身边”成为可感可及的日常。

群众代表干起来,让自治落到实处。楼栋长、居民代表的产生程序都很完整,但缺少持续的学习与激励,久而久之这些票选出来的身份定位便沦为“荣誉头衔”。与其反复培训“怎么填表”,不如把课堂搬到现场:一次电梯故障的共商、一场公共收益的共审,都是最有效、最专业的“实训”。同时,可以不断丰富积分兑换内容,不仅可以兑换家政、体检,也可以兑换“社区议事桌”上的一票权重,让“干与不干”在可计算、可比较中自然分流,以积分福利的形式不断提高群众自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实现以“小积分”撬动基层“大治理”。

服务空间用起来,让群众享受实惠。老龄群体助餐需求高涨,社区却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与其等财政“大包大揽”,不如把物业架空层、小区门房、闲置亭子一并纳入“微阵地”清单,政府补一点、物业支持一点、社会筹措一点,把幸福食堂、托育驿站、日间照料站做成“小而美”的公共会客厅,激活城市的“金边银角”,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数字平台也一样,真正的门槛并不是技术多先进,而在于是否“好用”。应加快网络平台适老化改造,如一键设置大字体、开设语音报事通道、优化方言识别功能等,让老年人也能“触网”无阻,真正变“数字鸿沟”为“数字红利”。

当组织可见、自治可行、服务可及,“最后一公里”不再是疲惫的终点,而成为每个人愿意放慢脚步停留、愿意主动参与的“最美一公里”。那时,电梯口的党员户牌会亮起来,幸福食堂的饭香会飘起来,议事亭的笑声会传出来,手机软件的提示音会响起来——它们共同构成荆楚大地最动人的晨昏与四季,也绘就出基层治理“幸福图景”。

编辑: 刘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