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铁西小学让非遗华服“破纸而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3 07:03:00    

学生身着亲手设计的华服惊艳亮相。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 记者赵天乙报道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在开原市铁西小学的手工教室里,剪刀与刻刀的沙沙声交织,35名学生正伏案创作。植绒布在他们手中化作灵动牡丹、展翅凤凰,一场跨越千年的非遗传承,正以创新的姿态在此悄然绽放。

2024年3月,“遇‘剪’美好”剪纸社团在王瑜老师的牵头下成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承载着深厚底蕴。教师戚琪表示:“我们希望把学校办成学生喜欢的样子。”为此,老师们大胆尝试——将平面剪纸与服装设计跨界融合。

然而,创新之路布满荆棘。棉布纤维松散易抽丝、镂空设计导致透肤、熨斗温度不足无法粘贴无纺布……面对难题,师生们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决心开启“材料革命”。经过反复测试,他们发现植绒布边缘光滑、不易脱线,搭配加厚无纺布,最终攻克材料难关。

五年级的杨舒涵曾是教室里最沉默的孩子。每当同学热烈讨论设计,她总低头重复勾勒几何图形,校服拉链常拉至下巴。王瑜老师鼓励她:“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从最初刻坏十多张纸,到立夏那天捧着曼陀罗花怯生生询问“这个能刻吗”,杨舒涵在剪纸中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方式。师生耗时两周将平面图案转化为十二层嵌套的立体剪纸,当阳光透过纸面,墙上的光影仿佛诉说着成长的蜕变。

和杨舒涵一样,许多零基础学生在社团中实现蜕变。他们不仅掌握了对称剪、折叠剪等技艺,更将热爱传递:有的化身“小老师”教邻里孩童,有的钻研纹样寓意成为“非遗小讲解员”。据统计,超七成家长反馈孩子在家主动教家人剪纸,形成“学校-家庭”文化传播闭环。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第一届校园剪纸文化节上,101名学生身着亲手设计的华服惊艳亮相。传统纹样经阴刻、镂空工艺转化为服装褶皱,随着走秀步伐流转光影。家长许若桐母亲感慨:“孩子不仅动手能力变强,还会讲解剪纸里的吉祥寓意。现在周末刻纸成了我们最温馨的亲子时光。”

如今,铁西小学的非遗创新实践获得开原市教育局、广播电视台关注,5套优秀作品被永久收藏在校史长廊。校长康宁表示:“剪纸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萌芽。希望孩子们以刀为笔,在传统纹样中提炼民族智慧,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