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一半985建人工智能学院,AI专业值不值得报?

2024年6月29日,海口,来自海南省各高校的大学生在参加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视觉中国/图)
高考结束后,志愿填报成为了考生和家长的头等大事。
近两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高速发展,行业人才缺口持续扩大,这些专业的热度也高居不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稳居报考榜首。
高校的专业布局和招生规模也随之做出相应调整。此前,不少985高校陆续宣布扩大人工智能专业等新兴专业的招生规模。
2025年3月初,清华大学宣布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北京大学紧接着成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和工学部;上海交通大学此前则宣布将万人大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拆分为四个独立学院,其核心目的是为新一轮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郭英剑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在“双一流”建设、ESI排名、国际合作中,“是否拥抱AI”已成为学科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学科专业调整也是对招生、就业、社会影响力等维度的战略适应。
超500所高校设人工智能专业
新增专业热度最高的是人工智能专业。
2019年,国内只有35所高校获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建设资格,6年后的今天,国内获批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已超500所,涵盖“双一流”高校、普通双非院校及部分专科类院校。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超过一半的985高校都专门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
早在2018年4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中就强调,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
郭英剑分析,高校布局人工智能专业是对国家科技治理与产业布局的呼应。
但从布局相关专业到真正成立学院,仍需时间的积淀。
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洪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早在2019年,学校就依托计算机学院建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接着成立人工智能系,直至2024年12月,才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根据公开信息,各个高校建设人工智能学院的路径有所不同。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整合了原大数据学院和苏州高等研究院数据智能学院(筹)的资源;而山东大学的浪潮人工智能学院则选择校企共建模式……
在师资配备上,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目前有专职教师和博士后共38人,其中教授22人。据洪亮介绍,其中不少老师来自计算机学院,也有来自数学与统计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的老师,他本人也由信息管理学院调来。
“从人工智能系到学院,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洪亮举例,人工智能系在计算机学院的架构下已招收好几届的学生,培养了硕士和博士,学生的就业情况也很亮眼,比如在985高校任教或在互联网大厂从事研发工作。但学院的成立“可能要有一个酝酿期,并不是今天想办,明天就能办好。”
至于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培养特色,洪亮强调,学院非常注重数理基础,学院将开设工科数学分析、工科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只有在本科阶段将这些基础打牢,后期才能在人工智能领域走得长远”。
虽然培养方案目前还在制定中,但洪亮他们并未沿用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系的培养方案,而是全新的本硕博培养体系——在继承了人工智能系优秀课程的基础上,也参考借鉴了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经验,同时兼顾学院的师资队伍,制定全新的配方。“我们是新设立的学院,希望没有历史包袱地做这件事。”
针对国内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情况,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郭卉解释,不管任何学校,要办新专业,肯定要盘算家底,像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这些新专业,肯定只能由学科实力强劲的大学牵头。

2024年8月21日,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开赛。(视觉中国/图)
AI+X
教育部于2017年正式推出“新工科”建设计划,如今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已持续八年的高校新工科建设热潮不仅没有降温,已愈演愈热。
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工学部班子宣布会上,校长龚旗煌就表示,要打造具有北大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北大此前的信息与工程科学部涵盖的内容范围较广,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信息科学领域所占比重、发展空间都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北大撤销信息与工程科学部,新增工学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是符合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新的发展逻辑的。
郭卉解释,“新工科”有几种不同的建设路径。既包括像土木、化工这类传统学科的改造和升级,也包括不同工程学科交叉复合,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工程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最明显的就是“AI+”。还有在应用基础学科基础上孕育、延伸出的新工程学科,典型代表是新型储能、量子科技等。在这其中,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坤说,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体量占比较高。
工科成为高校专业布局调整着力点的直接原因,储朝晖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新工科的专业与经济发展相关度更高,能够快速得到产业的反哺,这就使得新工科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以及更大的发展空间。
也有学者直言不讳地指出,近十多年来,国内高校越来越重视产业实用性科目——这些专业影响到高校的评比排名,更决定了重大项目的获取以及随之而来的巨额研究经费。
储朝晖则认为,新工科要有新的理科,才能让工科更新。如果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而缺少理论和基础,新工科发展的后劲和扩展空间就可能不足。“高等学校一定要从培养人才的角度长远考虑。”他强调,历史上有些高校在某些学科领域发展很好,但在培养人才上没有突出的新的贡献,其实也不可持续,无法真正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除了工科,其他学科也在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作出响应。
某985高校文学院院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的古籍研究所就有团队在从事古籍研究的数字化转化;而ChatGPT和DeepSeek也引起语言学年轻老师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语言和人工智能间的关联性——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也包括语言认知的问题。
郭英剑也提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很多课程都已引入ChatGPT辅助写作、文本分析的课堂实验,鼓励学生批判性比较“人写”与“AI写”。
某985高校人工智能学院的副院长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大数据、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都有极强的穿透性,鉴于此,学校在打造AI+相关专业时,希望能够覆盖到所有专业的学生。
为实现这个目标,双学位和“AI+X”微专业是当前的主流路径。比如,复旦大学2025年将开放46个“X+AI”类本科双学位项目、在10个一级学科试点“学科博士+AI硕士”双学位项目,实现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学位项目。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在学科的发展和竞争中,学生是源头之水。”洪亮说,如果某个专业报考学生越来越少,学科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郭卉发现,学校现在都很在乎专业名称。因为从生源层面来看,学生报考时看到“机械”和“智能制造”两个专业,肯定倾向选择后者。
她以华中科技大学的机械专业为例,如今招生时都会在“机械”二字后面的括号里标注智能制造方向、先进电子方向等等。在未标注括号里的内容前,机械专业的招生分数在学校的工科里相对靠后,但自从2020年标注具体方向后,在湖北省的招生分数排名很快前进一两百名。
某985高校的机械学院专门设立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郭卉不久前与该校机械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交流时问及培养方案是否会发生很大变化?对方回答:并不会,因为人才培养方案都比较成熟。
“那为何要建成单独的专业?”郭卉问。对方笑笑说:我们也扛不住了,之前开设这种专业的基本都是应用型高校,他们和我们不存在生源上的竞争。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双一流”高校都开设智能制造专业,如果我们还叫“机械”不就吃亏了。
实际上,专业名称的改变只是表面,核心依然是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也有高校专门智能制造工程学院,但实际上只是“学科拼凑型”学院,授课教师依然以机械学院的师资为主,只不过偶尔需要请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或自动化学院的老师来授课,相当于一个“课程拼盘”。
对此,郭卉指出,像这样的做法只是“结合”,还远未达到“融合”的程度。
郭英剑则指出,目前“AI+”趋势高度集中在头部985/211高校,地方高校则面临着“双重压力”——既没有足够资金和师资建立AI新专业,同时也面临着招生焦虑与竞争挤压。
他表示,如果不改变这一点,“AI+”可能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新一轮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南部一所理工科实力较强的地方高校的计算机学院院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上,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是最重要的。他们既能在科研上引领行业发展,也能更清晰地了解企业需求,优秀的头部高校在这方面自然更有优势,而他们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也更多,这都有助于人才培养。”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技术迭代速度远超教育体系更新,如何平衡基础培养与前沿追踪?
以当下火热的“人形机器人”为例,从事此领域研究的院士和郭卉交流时就提到,机器人领域的知识发展和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即使是研究水平非常高的学校,在目前的培养当中也跟不上,不管是课程,还是教材,都相对落后。由于外部产业技术变化太快,引入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需要认真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到底是打牢基础、培养学习能力,还是追逐最新的技术?对此,郭卉认为,考虑到专业建设的基本逻辑,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牢专业基础,未来再到行业里学习最新的技术。
“不少应用型高校都在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建设新专业,那到底要建成什么样,特色和优势是什么,与传统专业的区别是什么?这都是需要大家思考的。”郭卉强调,相较之下,传统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比较成熟,又有很多研究型高校在专业设置中做出示范,整体根基更为牢固,转型升级也有师资队伍和相关科研力量作为支撑。
郭卉最后强调,高校需要加强对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的培训,“这些新设专业的命运最终可能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认可,否则可能陷入一种设得快、撤得也快的尴尬局面。”
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 南方周末实习生 尚昕怡
责编 钱炜
相关文章
-
“创客北京2025”门头沟赛区复赛收官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日前,“创客北京2025”创新创业大赛门头沟赛区复赛在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智能文创园举办。75个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优质项目同台展示、激烈角逐。据悉,大赛自启动以来,共有161个项目报名参赛,数量创历届新高,项目方向也与门头沟区“三大产业
2025-07-28 10:23:00 -
2025江苏好高职·招生问答|江苏旅游职业学院:计划量充足,特殊专业有报考建议
招生就业处处长 卞勇1.学校今年的招生总体情况是怎样的?答:2025年高考统招学校共计投放24个普通专科专业,5个“3+2”分段培养项目,合计952个计划,和去年相比计划增加较多,考生可以放心填报。专业涵盖中西面点工艺、旅游管理、数字媒体技术等多个热门特色专业。特别推荐学校“3+2”分段培养项目,是
2025-07-25 19:06:00 -
咸阳市育才田家炳中学优秀教师风采展—雷静老师
教育是国之大计,而教师则是教育的核心力量。在校园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教师们以优良的师风为基石,以严谨求实的教风为指引,用春风化雨般的教导,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本次教师风采展,为您呈现他们在教育之路上的精彩瞬间,让您感受教育的温度与深度,领略优良师风与教风所绽放出的璀璨光芒。优秀教师—雷静雷静,
2025-07-10 11:22:00 -
量子、AI跨界“牵手”,赋能医疗健康
【来源:合肥在线】7月6日,记者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本源量子正依托“本源悟空”自主量子算力优势,与多家单位深化合作,推进量子人工智能应用探索,加速技术成果从“实验室验证”向“产业落地”转化。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被视为下一代计算革命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在处理高维数据、复杂优化问题时
2025-07-06 21:38:00 -
“AI+”将为广东玩具产业拓展超千亿元产值
近日,人工智能赋能玩具产业发展交流对接会(推进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系列活动)在东莞举行。记者在会上获悉,广东玩具制造业已形成全产业链快速响应模式,品牌拥有量、IP授权量、专利授权量均为全国第一。玩具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广东,东莞潮玩、澄海玩具等知名产业集群正在加快拥抱人工智能。省
2025-07-05 08:09:00 -
今天开始填报高考志愿
大小新闻客户端6月29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6月29日,山东高考将进入2025年首次高考志愿填报流程, 4个批次志愿可报。山东省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平台是考生网上填报志愿的唯一指定平台,6月29日(9:00-18:00),考生可报普通类提前批第1次志愿(含高水平运动队)、体育类
2025-06-29 14: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