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霸权秩序转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10:53:00    

日前,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通过网络宣布,美国国际开发署从2025年7月1日起停止执行所有对外援助项目。这就意味着,运行了六十四年的美国国际开发署将就此失去主要职能,陷入“准关门”状态。

值得玩味的是,鲁比奥发布此决定的网文标题为“让美国对外援助再次伟大”,他同时指出,对于那些“有利于美国利益”的对外援助项目将继续由美国国务院管理,此举只是为了终结“低效时代”。

7月8日,美国华盛顿特区,罗纳德·里根大厦和国际贸易中心,前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大楼。图源:视觉中国

必须看到,特朗普再次上台以来,的确将所谓“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矛头更多指向了美国国内的所谓“低效”问题。特别是在联邦政府层面上,特朗普显然要降低他认为不必要的支出,从而应对财政结构的不可持续问题。

正是在这一思路的驱动下,特朗普及其特别组建的“政府效率部”直接向国际开发署开了第一枪。

虽然看似横冲直撞,但首选国际开发署,应该说还是有比较深的政治套路的。

放眼整个联邦机构,国际开发署无疑算是代表了特朗普及其“让美国再次伟大”派别强烈反对的对外过多投入、承担过多负担的负面典型,是必须要打掉的靶子。

长期以来,国际开发署本就背负着负面消极的民意评价。即便是最近的民调也显示至少有六成美国选民认为美国政府对内投入太少、对外撒钱太多,其问题之一就是国际开发署的存在。这种消极的民意状态,也为特朗普的极端做法提供了空间。

而且,国际开发署在价值观意义上更为接近民主党,同时在美国国内又完全不具备重大利益或关键选民群体的直接链接,特朗普完全可以以党争之名对其为所欲为,却并不会招致重大反对。

7月8日,美国华盛顿特区,白宫内阁会议室,特朗普在内阁会议上发表讲话,国务卿鲁比奥(左)在一旁观看。图源:视觉中国

国际开发署被“准关门”的现实,无疑对国际社会至少短期内并非坏消息。

成立于冷战期间的国际开发署,自开始运行之初就明显具有巩固美国对外影响力、扩大美国所谓软实力、制衡苏联影响力的战略意图,甚至颇有与苏联展开阵营对抗的斗争意味。

事实上,在美国国际开发署被赋予的权限清单中,除了发展类援助之外,也存在着一些所谓非发展类援助,这些内容涉及到介入所谓接受援助国家和地区的内部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等内容,留给美国某些人操作的空间极大。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国家开发署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构建起庞大的资金与关系网络,成为美国各界政府推动所谓价值观外交的重要抓手。

也正是因此,特朗普政府“瘫痪”国际开发署职能的做法,还是在美国两党政治精英层当中引发了不少争议,即便是共和党内部也有传统保守派表达了不满。这些对美国国际开发署的立场,凸显了关于美国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保持所谓霸权地位的不同理解。

对于两党的传统建制派而言,所谓价值观外交仍是美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开发署恰恰是最为重要的执行工具,因而要延续保持。

而对另外一些政治人物而言,特别是认为美国应该所谓“以实力促和平”的强硬派,或者是美国需要减少对外投入的所谓收缩派乃至孤立派而言,他们即便在其他议题上观点不同,但却认为美国国际开发署并没有快速高效地为美国换取巨大利益,甚至是得不偿失。

必须看到的是,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想法,在美国要维持霸权、让美国利益最大化的意义上没有分歧,分歧在于美国该如何维持霸权,前者认为国际开发署仍为工具,后者则需要更换一些更为廉价的方式。

相比而言,特朗普政府在第二任期的对外政策实践中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回缩倾向,即认为应该集中战略资源针对主要目标,甚至认为不应该对外投入太多美国自身的资源。

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美国国际开发署当然就不被认为是维持美国霸权的必要工具,于是就采取了所谓“准关闭”的做法。在这些收缩派看来,那些必须立竿见影的、马上能够兑现利益的对外投入才是可取的。

这种倾向一方面毫不掩饰维持美国私利甚至无利不起早的霸权自私,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特朗普政府如今追求的国际秩序已逐渐变为一种放弃对外投入、放弃更多国际责任,完全只考虑自身霸权利益最大化的强权失序的丛林状态。

作者:刁大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来源: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作者: 刁大明

记者:刘晓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