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健辉:太行深处的历史回响|新华走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18:21:00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英雄辈出的太行山,唱出了一曲又一曲激越高亢的壮歌。

六月的华北,骄阳似火。我们从北京出发,踏上这片浸染着抗战记忆的土地。从河北最南端的地级市邯郸开始,一路向北,丈量那些被血与火淬炼过的山河,拾起散落在燕赵大地上的抗战记忆。

位于河北涉县的新华通讯社旧址内景。新华社记者 唐健辉 摄

新华广播电台

太行山东麓的涉县,纽连晋冀豫三省七县市。境内沟谷纵横、峰峦叠嶂。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华北,在这里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西戌镇沙河村,一个藏在太行深处的山村。穿过曲折的小路,我们来到涉县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大门口“新华通讯社旧址(涉县)”的字样,引人注目。砖黄色的窑洞、简陋的办公室、老旧的麦克风,一切都保持着当年的样貌。

讲解员介绍,1946年9月,新华广播电台在这里开播。1947年3月,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因战事转移至此,接替延安台的播音任务,确保了党中央的声音“一分钟也没有中断”。1948年,“五一口号”在这里首发,如激昂号角,迅速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热烈响应,为新政协筹备和新中国建立筑牢根基。

驻足于小院那棵老树下,我久久凝望——斑驳的树影间仿佛流淌着时光的印记,一种跨越时空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电波穿透硝烟,每一则广播都如同精神火炬,在黑暗中点燃希望的火种。

“马背银行”

在邢台西部层峦叠嶂的太行山深处,藏着一座用石头写就历史的古村落——英谈村。相传唐末黄巢起义军曾在此安营扎寨,众人围炉夜话、纵论古今,“英谈”之名由此而来。

走进村落,仿佛步入一座石头筑成的时光博物馆。依山而建的二三层石楼鳞次栉比,青红相间的石墙历经风雨依然挺立,巨型石片铺就的屋顶在阳光下泛着古朴的光泽。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些看似粗犷的石屋竟暗藏玄机——地下完善的供排水系统让山泉入户、污水出村。

片石铺就的街巷,将我们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1940年寒冬,这个小山村见证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金融长征”。在党组织带领下,村民们人背马驮,将冀南银行印钞设备秘密转移至此。次年,印钞机在这深山石寨中隆隆作响,印制出的“冀南币”由骡马驮运支援抗战,铸就了“马背银行”的不朽传奇。

英谈村老支书路召洋为青年编辑记者讲解村史。(中国记协供图)

雨后初霁,石板上泛着温润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77岁的老支书路召洋踏着红褐色的石板路引我们在村子里参观。“1939年,日寇进了山……来了刘邓抗日将领,八路军指挥部设在此院,热血男儿把军参,妇女做军鞋,百姓齐参战……”老支书即兴唱起自编小调,沙哑的嗓音里满是深深的军民鱼水情。歌声质朴,把当年的景象绘就出来:八路军指挥部灯火通明,青壮年踊跃参军,妇女们熬夜赶制军鞋,整个村庄都化作坚强的战斗堡垒……

抗大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革命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汇聚在一起,“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就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或许,世界上没有哪所大学这样独特。“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如是描述。

1940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从延安迁至邢台浆水镇,在这座“敌后革命熔炉”中,八千余名学员用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

青年编辑记者在抗大陈列馆听取讲解。唐健辉摄

步入抗大陈列馆,时光仿佛凝固在此。抗大军事教材《基础战术》、抗大学员的回忆手稿、1940年发行的《大众日报抗大建校四周年纪念特刊》……1600余件新近增补的史料,打破了抗大陈列馆成立以来一次获捐史料最多的纪录。

“这1600余件珍贵文物,很多是由抗大老学员或他们的后辈捐赠的。”讲解员刘小燕告诉我们,如今这些健在的老学员年龄都很大了,很多人忘记了身边的人和事,但是一看到抗大校旗,依然还能脱口唱出这首校歌。

“有些抗大学员家境很好,却毅然选择走上抗日革命道路。”刘小燕动情地说,“当我问一位近百岁的抗大学员为什么参加革命时,老人突然拍案而起——‘不做亡国奴’五个字掷地有声。”

这一刻,整个展厅肃然静默。

抗大陈列馆馆长杨树介绍,现在陈列馆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很多抗大学员的后代每年自费来陈列馆重温父辈的峥嵘岁月。“抗大陈列馆精心设计‘小长征’教育线路,从陕西延安出发,经陕北绥德,山西屯留,河北阜平、灵寿,最终抵达河北邢台浆水。学员们沿途追寻抗大足迹,探访抗大旧址,参观红色展馆,开展现场教学,让红色基因在行走中薪火相传。”

说话间,一群研学的小学生们簇拥在展柜前,他们稚嫩的脸庞与玻璃上反射的泛黄老照片重叠起来。那一刻,我相信这座用信仰铸就的“革命熔炉”,火焰从未熄灭。

返京那天,恰逢夏至,远远望去,层峦叠嶂间草木葱茏,每一片绿叶都在风中低语着过往的故事,每一道山脊都镌刻着不朽的记忆。

(来源:新华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