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三更是几点钟文学常识(古代打更人是如何计时的)
大家是不是经常在电视和影视中看到有一个画面,到了晚上有一人提着灯笼敲着锣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些是什么人呢?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半夜三更不睡觉,在街上大喊大叫?他们就是时间播报员,在古代称“打更人”
众所周知时间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想要知道时间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看看手机和手表就能够清楚的知道几点,有些人懒一点就喊一下:“小度小度,几点了”智能AI就会给你报时。那么,在封建的古代并没有现代的高科技产品,他们是怎么获取时间的呢?

在古代,白天的时候,可以依靠太阳来计算大概的时间,等到太阳落山后,就很难计算时间,这时古代就设立了一个职位:“打更人”,打更人就是晚上给大家报时的。那么打更人是靠什么去计算时间呢?
这就不得不夸赞古代人的智慧,他们为了计算时间,发明了不少的工具,例如:漏刻,沙漏,燃香,日晷等等。据中国殷商甲骨文记载,殷商时期他们就已经使用日晷来估算时间。日晷本义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设备,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阳阴影的指标、承受指标投影的投影面 (即晷面) 和晷面上的刻度线组成。最常见的设计,也就是最普通的,就是所谓的庭园日晷,让日影投射在一个标有时刻的平面上,当太阳移动时,影子所指示的时间也将跟着变动。

而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漏刻这种方式估算时间,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雕。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早期多为泄水型漏刻,水从漏壶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为了得到均匀水流可置多级受水壶。

但由于冬天水容易结冰,所以就发明了沙漏,沙漏的原理和漏刻一样,但沙漏更加精准一点也不会受天气影响。当然普通的老百姓可是买不起这些计算仪器,那么他们就会使用燃香的方式估算时间,一炷香大概半个小时。那么,打更人则会根据滴漏和燃香的方式计算时间。

根据古人的推算,一夜共有五更,也就是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晨5点。每隔2个小时就要报更一次,那么一更就是戌时晚上7点到9点,二更就是亥时晚上9点到11点,三更就是子时晚上11点到第二天夜间1点,四更就是甲时夜间1点到3点,而五更则是寅时夜间3点到5点。
打更人是怎么报时的呢?根据时间不同,打更人敲锣和喊的口号都不一样,有快有慢,有深有浅。晚上7点打更人就开始上班了,先打落更,一慢一快连续三次,声音如同咚——咚——咚,嘴里还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为了提示大家晚上已经到了,大家准备可以睡觉了。到了打二更,就打一下又一下,连续多次,嘴里喊着:“关门关窗,防偷防盗”。到了打三更,百姓们都睡了,敲锣就会轻一点,就敲“一慢两快”,嘴里喊着:“平安无事”。到了打四更就“一慢三块”,嘴里喊着:“天寒地冻,小心保暖”。到了五更就“一慢四快”,嘴里喊着:“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为什么不打到六更到五更就结束呢?因为在古代没有像现代这么多丰富的夜生活,古代人的生活都比较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像现在的人天天蹦迪熬夜,不秃头才怪。
所以听到五更天的报时,古代的人就起床准备做家务,下田干农活,皇帝也是在五更天就开始上早朝,文武百官在三更就要起床准备进朝等着开会,古代人上班的时间比我们现在还要早。
那么,这份工作是什么人做的?打更人胆子那么大,不怕见鬼吗?
在元朝年代,打更人是由下层百姓从事的,到了明朝开始摆烂了,大部分是由乞丐从事,到了清朝重新整顿之后就由官兵兼职。打更人肯定会害怕,毕竟半夜三更街上就你一人。但是没办法呀,生活所迫只能硬着头皮干,任何一份工作都需要适应的时间,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怕了。

别看打更这个工作很轻松,就喊喊口号敲敲锣的,打更人常年无休,刮风下雨,天寒地冻都要准时准点的上班。当大家都在睡觉的时候,打更人才开始工作。
如果报错时间,程度较轻就扣钱,但严重就直接开除。而打更人也是要身兼多职,除了日常报时工作还需做好巡逻工作,因为在古代是没有摄像头的,那么打更人就要安保工作就交给打更人,他们需要一边报时一边巡逻。
遇到火灾还要兼职灭火和疏散人群的工作,由于古时候的房子都是用木材建造的,而百姓是依靠蜡烛的烛光做灯,所以很容易就把东西烧起来。打更人遇到小火可以自己把火扑灭,但如果是熊熊大火,他的锣敲就会非常急促并大喊:“着火啦着火啦”这样才能把百姓喊起来帮忙灭火。所以打更这份工作非常的辛苦,工资微薄。

打更人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他们,百姓是不能够清晰知道时辰,就会影响整个社会发展。正因为有他,百姓才能够清晰地知道时间,而且百姓还不会厌烦他,相反在百姓心里打更人的存在能够让百姓感到很安心。
到了民国时期,慢慢地有了怀表、钟表等先进的计时工具出现,打更人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古人的智慧还是值得我们赞叹。
如今,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好了,现在有了手机,手表,智能AI,但是在我们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要多多回头看看古代人和事,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才能够推陈出新。
相关文章
-
黄河重卡,不止于品牌——65载从跟跑到领跑的自强之路
1960年4月15日,济南汽车制造厂内一声轰鸣,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JN150型8吨载货汽车破茧而出,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更揭开了我国重型汽车工业发展的序幕,一个民族品牌的传奇就此启幕。老一代黄河人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蚂蚁啃骨头”的韧劲完成一项又一项技术攻坚,披荆斩
2025-08-14 21:18:00 -
“在水里蠕动很担心!”网友在广西一景区疑似遇到铁线虫,疾控部门回应→
“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活体铁线虫在水里游动。”8月13日,网友向媒体反映,自己在柳州市鹿寨县拉沟乡五家景区的水池中发现了疑似铁线虫的生物,担心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网友提供的视频显示,清澈的水里,数条黑色细长的虫体正在蜿蜒游动。记者当天实地探访发现,该景区位于群山环抱之中,溪流环绕,不少游客正在这
2025-08-14 21:11:00 -
浏阳市第七届“燕归巢·返家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微创业”活动项目展演举行
【来源:共青团浏阳市委_工作动态】8月12日,浏阳市第七届“燕归巢·返家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微创业”活动项目展演在关口街道长兴社区精彩上演。15支由返乡大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同台竞技,通过PPT演示、视频展播、实物展示等形式,展现了一批扎根浏阳本土、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微创业”项目。本次活动以“
2025-08-14 19:08:00 -
跨界尝试激发新灵感!深圳花游姐妹花备战十五运会
8月14日,深视新闻记者走进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在泳池中,深圳花游“姐妹花”王柳懿、王芊懿挥舞着手臂,不断变化着脚步,干净利落地完成一个又一个动作……据了解,王柳懿、王芊懿正积极训练,全力以赴备战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训练间隙,王柳懿、王芊懿姐妹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巴黎奥运会结束后,她们解锁了马拉松
2025-08-14 17:26:00 -
哪吒“同款”?成都轮滑球火起来了
8月7日,成都世运会单排轮滑球比赛在成都国际轮滑中心开赛,经过5天鏖战,于11日结束。这一脱胎于冰球的轮滑运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关注,部分场次比赛门票一经开售便被抢购一空。轮滑运动在成都的热度如何,未来发展怎样?记者就此采访成都市部分轮滑俱乐部以及相关运动员、老师了解到,随着成都在政策、赛事以及场馆建设
2025-08-14 17:04:00 -
最近几天 西宁最大温差达17℃
青海日报2025-08-14 14:58:00未来三天 最高气温较高 但最低气温较低 西宁最大温差达17℃ 另外 虽然气温高 天气看似不错 但午后和夜间会有强对流天气 短时强降水的危害不容小觑! 住在野外的浪山人一定提高警惕! 另外 前期降水频繁 土壤饱和度高 山洪、地质等 灾害气象风险较高 8月
2025-08-14 1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