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太原36|太原古琴制作技艺:雕斫深时正音起
细细打磨琴身表面 张澍宏 摄
安装玉质雁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浩给木胚试音 张澍宏 摄
“丝桐合为琴,终有太古声。”
指尖轻落,弦振音起,其声或沉如古潭映月,或旷若远山含烟,尽显中正平和之雅韵。循声而问:这气象万千的“丝木对话”从何而来?答案正蕴于斫琴师的匠心之中。
唐代斫琴名家雷威说:“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寥寥数语道出斫琴技艺的精髓。2023年,古琴制作技艺(太原古琴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这项技艺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浩把古训耕植于心,并在日复一日的斫琴时光里坚守。
弦间弄巧木生香
8月下旬,秋意已显,清风徐来。位于我市万柏林区小井峪文化产业园的斫音琴社满室木香,在这里,时光仿佛放缓了脚步。仲尼式、师旷式、蕉叶式等不同形制的古琴木胎,有的已覆上底漆,泛着温润的光泽;有的尚是素净木胚,紧密的纹理间留下一岁一年轮的痕迹。十余张半成品琴整齐排列,静候下一道工序的雕琢。
斫琴是制作古琴的雅称。“斫”意为砍、削,一字便勾勒出斫琴手艺的脉络:从选良材到造琴形,从开胚到凿槽腹、从上漆灰到加配件,大工序细分下来有10多道、小工序有200余道。
“斫琴靠的是慢功夫。”斫琴十余年的张浩,早已参透“慢就是快”的深意,在选材、刷漆、刮灰等关键环节,他有着近乎执拗的坚持。琴材是从南方运来的百年老杉木,“年久干燥的木料不易变形,”张浩轻叩一块老杉木板,“选好的木料要再阴干放置至少一年,让水分充分释放,适应新环境。这样的木材没了火气,木性稳定,不易开裂,更能承得住琴声的厚重,让余味绵长。”
这份“慢”,在刷漆、擦漆等环节更显极致。单是刷漆便要二三十道,每道漆需干燥3到7天不等;擦漆工序更是多达60至90道,需日日重复。
近几年,张浩斫琴的一个新变化是:放弃用阴房,把干燥期拉长。“自然干燥,让木胎在四季流转中慢慢干透。使用阴房干燥快,但出来的漆胎发脆,不如自然干燥的琴音有韧性、结实。”
无丝不成琴。上弦,是斫琴流程的收尾。张浩选用的是传统方法制造的丝弦,为的是弹琴时能找回古人追求的“金石之韵”。
意趣融于清徽中
古琴音质松沉,自带古远之意;音量低微,暗含静逸之美。这份独特的韵味,离不开斫琴师的审美主张。
2023年12月,“泠弦清徽——中国古琴艺术申遗20周年专场音乐会”在山西大剧院上演,张浩以《斫》为名将斫琴工艺搬上舞台。和着古琴曲《平沙落雁》,他手持刨刀贴着琴板推过去……生动展现斫琴流程。
“斫琴师,要懂一张琴的表达。”张浩认为,斫琴从来不是单一的手艺,而是关于多元文化技艺的融合。善弹者方善斫。斫琴师既要浸润人文的底蕴,深谙音乐的韵律,也要通晓器物的美学,解得开漆艺的密码。唯有如此,才能让琴弦发出悠远、绵长的正音。
这份对斫琴的理解,始于张浩与古琴的特殊缘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曲《太古遗音》奏出中华文化千年之底蕴,张浩就此被古琴深深吸引。他后来得知,陈雷激演奏所用的古琴是师旷式,而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师旷祖籍山西洪洞,山西是古琴的发源地之一,这些交织的“琴缘”,让他对斫琴生出深厚的认同。
怀着对古琴文化的敬畏,张浩潜心斫琴。他把制作中的古琴从天字1号编到29号。编号16号的古琴即师旷式,其两肩圆鼓呈满月形,造型恢宏,凛然有盛唐之风。
一张古琴的诞生来之不易。古法斫琴的每一道工序都凝结了斫琴师的智慧和汗水,离不开无数次的精细打磨。“要一道一道走,快不得,急不得!”张浩感叹,斫琴,何尝不是“斫心”。
古韵新承得知音
古琴之妙,妙在得遇知音。在弦音响处,听者与弹者共享“峨峨兮若泰山”的壮阔,共品“洋洋兮若江河”的悠长。斫琴技艺的传承,亦像是一个识遇知音的过程。
多年来,张浩一直致力于斫琴技艺的传承与传播。他不仅在小学、社区、山西大剧院等处开设古琴公开课,还参加外事活动,将琴学与斫琴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截至目前,张浩已收徒20余人。今年3月,他新收3名徒弟,其中,他24岁的儿子张玮晨是特殊的一位。张玮晨系统学过古琴三年,也曾有坐不住、不想好好练琴的经历,但终究还是学会了《梅花三弄》等古琴名曲。张玮晨说,他还需要一些时间,去完成与古琴的默契。不过,他笃信:未来,他会做一名斫琴技艺的传承者。
“斫琴需要眼高手低。眼界高了,手才能跟上。”“90后”武文奕自2019年拜师张浩学艺以来,便沉浸其中。如今,他的案头已有亲手斫制的8张琴的成品或胚料,每当新开的琴需要调音时,他都会找师傅指点,在师徒切磋中精进技艺。他闲暇时喜读《故宫古琴图典》等书籍,爱逛各地博物馆,“不局限于看古琴,只是欣赏美的器物,借此提高自己的审美。”武文奕说。
杏花岭区小窑头村,斫音琴社外,一副篆书对联“初心不枉葭莩动,琴斫百世正音存”,字迹古拙。往来者经过多是匆匆一瞥,难辨其详。唯有张浩走过时,常做停留。那些字的每一道笔锋里,藏着他的心意——既有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更有让正音穿越时光、代代相传的承诺。
记者 弓凤飞
记忆档案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明代冷谦所著《琴书大全》,良琴有九德——奇、古、透、润、静、匀、圆、清、芳。一张古琴的风骨,藏在斫琴师选材的眼光、刨削的分寸里;弦上的清音,源于髹漆的厚薄、调音的巧思。没有斫琴师对丝与木的参悟,便难有古琴穿越千年的气韵,二者如影随形,共承文脉。太原晚报
相关文章
-
非遗太原36|太原古琴制作技艺:雕斫深时正音起
细细打磨琴身表面 张澍宏 摄安装玉质雁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张浩给木胚试音 张澍宏 摄 “丝桐合为琴,终有太古声。” 指尖轻落,弦振音起,其声或沉如古潭映月,或旷若远山含烟,尽显中正平和之雅韵。循声而问:这气象万千的“丝木对话”从何而来?答案正蕴于斫琴师的匠心之中。 唐代斫琴名家雷威说:“选
2025-09-01 06:48:00 -
湖南这里“甜度超标”!超2000余人共赴非遗之约
华声在线记者 胡雪怡 通讯员 戚奥妮星桥鹊驾连情,人间乞巧意浓。8月31日,游客仍在回味七夕夜的璀璨灯影、传承人专注的指尖、打卡留念的影片……非遗不再只是陈列于展柜中的“老手艺”,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带走的浪漫信物。8月29日晚,由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七
2025-08-31 19:56:00 -
北方暴雨大暴雨,南方40℃……
今天(26日)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内蒙古河套地区、陕西北部、山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预计,26日8时至27日8时,内蒙古河套和中部偏南地区、青海东部、甘肃南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北京、四川盆地西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广西南部、云南南部、海
2025-08-26 09:49:00 -
北果南种!德化2000多株苹果树成功挂果
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8月21日讯(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小芬 通讯员 黄家雄 江颖斌 文/图)近日,德化大铭乡琼溪村依托高海拔地理优势,打造的德化首个规模化苹果种植基地传来喜讯——50余亩果园试种成功,2000多株苹果树顺利挂果,品种涵盖矮化鲁丽、矮化秋映等10个优选品类。德化大铭乡琼溪村成功
2025-08-21 11:32:00 -
日照市人社局发布通知
关于举办2025年下半年“百企访名校”活动的通知各区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功能区党群工作部,市直各有关部门(单位),各企业:为落实《关于支持青年人才集聚发展的九条措施》,集聚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到日照创新创业,助力现代化海滨城市建设,拟于9—10月份组织我市企事业单位举办“百企访名校”活动。一、活动组
2025-08-20 15:36:00 -
导流线上停车 任性司机受罚 山西高速交警五支队通报相关情况
本报讯(记者 张晋峰)因不熟悉道路,驾驶人王某竟将车停在高速公路导流线上查看导航,结果被巡逻交警发现,受到相应处罚。8月18日,山西高速交警五支队通报相关情况,向大家发出警示。 8月7日下午4时许,高速五支队八大队民警在辖区巡逻时,发现一辆轿车打着双闪停在导流线上,但车后未摆放任何警示标志。民
2025-08-19 07: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