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漫评|农村公厕只能看不能用,别让“整改”成为另一种形式主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15:35: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孔雨童 绘画 徐进

近日,山西运城稷山县被曝光,不少村子里建的公共厕所,建成后很少使用,只在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事发后,当地政府回应称,将对全县公厕使用情况全面排查,切实把资金、人员等长效机制落实到位,同时对相关失职人员进行严肃追责。

事情看似已解决,暂时“尘埃落定”,但实则不然,这件事还得问清楚——“怎样造成的”。公厕沦为“展品”是资金、人员有但没有被落实到位,存在腐败、懒政、形式主义?还是公厕建成后,缺乏资金、人员长期运维?作风问题还是现实问题,抑或兼而有之,有着本质区别,也该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事实上,公厕“只建不开”不是头一次被曝光。在一些以往的调查中可看到,部分地区对于公厕养管的财政资金不足;有些在财政补贴之余,需要村子配套承担的,村集体资金不够、村民积极性也不高;一些村子本可以利用公益性岗位实现公厕管理,但在岗位开发上存在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还没有实现。

2022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等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要求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快构建市县责任主体、镇村管护主体、农民受益主体的“三位一体”农村公共厕所管护责任体系。但实际落实中,仍需要打造财政、村集体、市场等多维资金“源头”,需要更多主动性和灵活处理,来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百姓,而不是只“做给领导看”。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也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如不少起地区试点“以商养厕”——在公厕附近增加小卖部维持公厕运维;山东寿光则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的方式,集中对粪污进行集中处理,经过微生物发酵技术,使其转化为液态肥、有机肥,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更带来经济效益。

稷山县公厕紧闭的大门背后,如果确有腐败或懒政,请严肃惩处;如果是存在经费问题,要在机制上调整,想办法解决资金“活水”问题。不厘清问题,只是被曝光了对外口头上“改改改”,以前不行的都变成“好好好”“行行行”,还可能成为一种形式主义,也还会出现下一个“只建不开”“重建轻管”。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