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深处绿意渐涌——“三北”工程攻坚战成效综述
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的万里风沙带上,人与沙较量千百年。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三北”工程,在只争朝夕的奋斗下,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2023年6月召开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副司长章升东介绍,两年来“三北”工程实施项目369个,完成各类建设任务超1亿亩,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实质性进展。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了“绿围脖”、科尔沁沙地正重现草原风光、黄河“几字弯”逐渐展现“金沙蓝海绿洲”的美丽画卷。
新技术应用大幅提高效率
夏日的毛乌素沙地腹地,自走式沙障铺设机轰鸣而过,留下一排排整齐的方格沙障。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区域联防联治(蒙、陕、宁)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帘状沙障制备机不断将就地取材的沙柳、芦苇编织成40厘米宽的“帘子”,再送入适应不同地形的各式沙障铺设机,像插秧一样让这些“帘子”在凹凸不平的沙地排布成“田字格”。
“处在攻坚克难关键阶段的‘三北’工程,待治理的沙区大多是更难啃的‘硬骨头’,以科技创新破解治沙难题,机械化是关键。”国家林草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所长周建波说。
为加快林草机械装备推广应用,国家林草局印发“三北”工程适用林草机械装备目录。目前,在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等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核心区域,一些地市治沙机械化率达60%以上,治沙效率提高数倍。
治沙的终极目标是把沙变成土,形成珍贵的“沙漠皮肤”——生物土壤沙结皮。
在宁夏,科研人员通过在沙面接种蓝藻、地衣、藓类等隐花植物促进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当地推广“草方格+沙结皮”技术,使草方格内形成较为稳定的植被群落由原来的10至20年缩短至2年左右。
大力培育选用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全面推广29种治沙机械和滴灌节水技术……一项项新技术新成果,助力三北大地持续固沙增绿。
新模式促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赢
位于内蒙古磴口县的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区,一排排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成望不到边际的“蓝海”。光伏板下,梭梭、沙木蓼等植物按照一定间隔种植。
“种植植物的间隔充分考虑了光伏板对光照、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光伏板前、板中和板后种植的梭梭成活率均在85%以上,增加生态防护效益45%以上。”三北工程研究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张景波说,这种模式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保障光伏发电收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生态效益。
两年来,“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化光伏治沙模式迅猛发展。
甘肃武威,成千上万块光伏板下,沙米等沙生植物将沙土牢牢固定;内蒙古一体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与新能源开发,计划到2030年全区治理沙化土地1151万亩;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长约800公里的阻沙“光伏长城”加快建设。
各地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力争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赢。
内蒙古翁牛特旗累计建成16条总长480公里的穿沙公路,道路两侧的草方格在沙海中绵延不断,如一张张“巨网”锁住流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形成盐碱水利用、盐碱地治理、光伏治沙和沙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新产业助力增绿增收并举
白天沙漠越野、大漠滑沙、黄河飞索,晚上夜宿沙漠酒店观赏星河满天,当下,宁夏中卫沙坡头吸引着大批游客。
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曾是我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流动沙丘高达百米。几十载不懈植绿固沙下,昔日黄沙漫天的沙漠小城已经蜕变为全国热门旅游地。
“三北”工程建设以来,一直坚持治沙致富并重、增绿增收并举,生态治理与民生福祉协同推进。各地将“三北”工程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广泛开展经济林种植,适度发展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绿色产业。
辽宁等地发展“樟嫁红”,让防风固沙的樟子松和木材密度大、经济价值高的红松相结合,治沙、增收“两手抓”。
河西走廊多地因地制宜发展肉苁蓉、沙葱等沙漠种植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沙漠景观观光旅游、沙漠康养等新兴产业,激活沙漠经济效益反哺荒漠化防治循环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工程规划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一张蓝图绘到底,稳扎稳打、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不断取得重要成果。”章升东说。
来源:新华社
作者: 黄垚
相关文章
-
46亿元!中交联合体中标河南重大BOT项目
【大河财立方消息】近期,G344东灵线嵩县陆浑至嵩栾交界段改建工程特许经营项目中标结果公布。中标单位包括洛阳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牵头人)、洛阳交投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成员一)、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成员二)、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成员三)、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成员四)。投标
2025-09-08 18:58:00 -
公发筑路 畅行陇原·礼遇榜样|青年工程人宋彦凯挑大梁 用智慧和细节书写精彩答卷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王烁 由中国甘肃网联合甘肃公发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推出的“百年品质公发路 畅行陇原筑通途”甘肃公发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精品工程主题宣传活动走进该公司华二项目总包部,采访了年轻的筑路人宋彦凯。 青春担当 管理智慧梁场 “我们准备让你负责智慧梁场项目,你有信心吗?”华二
2025-09-01 10:50:00 -
西宁举办首届“生态绿谷”全民健身国际徒步大赛
本报西宁讯 (记者 李延平) 8月30日,由青海省体育赛事管理中心指导,西宁市体育局、城东区人民政府主办的西宁首届“生态绿谷”全民健身国际徒步大赛启幕。本次活动以“向东行·避暑康养·生态绿芯·乐享徒步”为主题,依托城东区作为高原门户的区位优势与生态廊道资源,精心规划“塔尔山林场—塔尔山自然体验公园自
2025-08-31 03:14:00 -
海上新山东丨开放海域打造渔光互补新模式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30日讯 位于青岛鳌山湾海域的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是国内首个渔业融合发展海上桩基固定式光伏项目。从战略定位到技术攻坚,展现着山东在海洋新能源领域的先锋探索,凝聚着建设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桩基精准扎根海底,到光伏平台在海面延展,从陆上模块化生产到海上智能化运维,中电建青岛
2025-08-30 21:21:00 -
数智化时代的公益传播:变革与困境
当前,公益传播正经历从“传统动员”向“数智协同”的范式转型。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变革,亟待探索的核心命题是:数智化背景下,如何在提升公益传播效能的同时,构建兼顾技术创新与伦理约束的生态规则?数智化传播的三重变革一是从工具应用到生态重塑。在政策推动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公益传播的数智化转型已从单点工具应
2025-08-26 03:30:00 -
全长21.17公里!渝昆高铁首座超20公里特长隧道顺利贯通
快科技8月20日消息,据媒体报道,渝昆高铁控制性工程——全长21.17公里的炳辉隧道顺利贯通。该隧道由中铁二院勘察设计、中铁五局承建,横穿云贵高原乌蒙山脉腹地,是我国西南地区首座贯通的20公里以上、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特长隧道,同时也是渝昆高铁全线两座超20公里隧道之一。炳辉隧道位于云南省昭
2025-08-20 09: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