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学三定律是什么(《我,机器人》所谓的“三大法则”真的有用吗?)
1964年,著名的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写下来一篇随记,里面写着:
“那个时候(2014年)的电视机,屏幕墙将会取代普通设备,透明立方体将出现,在这个立方体里面,三维可视技术将成为可能。事实上,在2014年的世博会,一个热门展品将会是一个3D电视机,人们可以在其中看到芭蕾舞表演。随着立方体的缓慢旋转,各种角度都能被欣赏到。”

阿西莫夫在当时勾画了对于他来说的未来世界,以及未来的科技发展水平,如今回头看,惊奇的发现这位科普作家、科幻大师,精准地预言了半个世纪后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科技水平:3D电视、无人驾驶汽车、智能通讯设备,这些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是普遍的科学技术。
其实阿西莫夫并非拥有预知未来的超能力,他只是对科学发展趋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罢了。

这些都离不开他在科普工作和科幻作品创作过程中长年累月的积攒下来的经验。
说起他的作品,很多人都不陌生,“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和“银河帝国三部曲”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幻作品。
2004年根据科幻大师伊萨克•阿西莫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我,机器人》电影上映,让观众了解到人和机器人之间的关系,“2035年,这是个机器的时代!”电影一开始就以这句话交代了背景,未来世界里高度仿真的人工智能型机器人作为全自动家事助手进入千家万户,进而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机器人学三定律是什么?
机器人学三定律:
-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神奇的是当阿西莫夫在创作一系列机器人科幻小说并提出三大法则的时候,当时世界上还没有机器人,当然也就没有所谓的机器人学和机器人公司,直到1959年,美国才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宣告了机器人从科学幻想变成现实。

阿西莫夫的原著小说《我,机器人》,在1950年末由格诺姆出版社出版。
虽说这本书是“旧稿子”,但是这些短篇是在十年间零零散散发表的,这次集中出版,使读者第一次领略阿西莫夫机器人科幻小说的魅力。电影和小说都传递了所谓的“机器人学三定律”也就是——三大法则。

但大众媒体中的机器人形象,不论是小说还是影视,已远远超出了“三定律”所能规范和解释的范畴。三定律在科幻小说中一直都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以至于现在很多科幻小说作者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同时三定律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三定律的基础上,还建立了新兴学科“机械伦理学”,也就是专门研究人类和机械之间的关系。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三定律也可能成为未来机器人的安全准则。
在电影中,三大安全法则环环相扣,逻辑紧密,对所有方面都有考虑,其主要前提就是“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也规定了机器人该有的地位和人类占据的主导地位。

南帆先生曾经慨叹当下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类社会能不能显现更多的仁慈、更多的慷慨、更多的情义与互助?我时常觉得,机器人正在某一个地方目光闪烁地盯住我们,观察这个群体如何相待,继而续写人类开启的历史故事。”
可以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让人们有了一种未知感、恐惧感,人不知道如何界定自身、认识自我,也再一次让不少人反问“人到底为何物?”,虽然机器和人是两个不同的词汇,也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是如今能够如此和谐的相处并被人类广泛接受,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观。
倘若机器可以被称为“机器人”,那为什么又不能被当做“人”呢?

《我,机器人》中最后并不遵守三定律的“机器人”桑尼帮助了人类,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讽刺。那些口口声声以人类为中心的机器人急于控制人类,反而是不守定律的机器人“挽救”了世界。事到如今,只有一种解释了:三大定律的逻辑是完美的,只不过人不太完美。
这个世界上,只有人的变数最多,在很多科幻电影中,关于机器人到最后会不会灭绝人类,很多片子都在探讨,最有名的好像就是《终结者》,也许现在人们不知道100年后科技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是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依赖已经渐渐展现,不管从中是得到了好处还是坏处,它们都是由人类创造,是人类所需,虽然说这种依赖性让我害怕好久,毕竟突然有一天没有网络,没有智能电话,估计人就要疯一半了,我们现在大部分时候只能靠着机器来维系情感,这也是“杀死自己”的开始。

在电影《我,机器人》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威尔史密斯饰演的警探,而是那个拥有自我感情的机器人,它独有感情,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而矛盾的结局本来也不该在机器人身上出现,他的天真让人类在他面前无地自容,他的矛盾心理又让人类同情不已,然而一切他都是坚决、坚定的去做了,机器人定律限制不住机器人,反倒限制了人类。


值得说明的是,这三定律并非完美无暇,作为补充,阿西莫夫在后续小说作品中又补充了“第零定律”,即机器人必须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不受伤害为第一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前三条定律才会成立。
——“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深情……我并不为他而担忧,而是为我们其余的人担心——我们身旁再也没有阿西莫夫激励年轻人奋发学习和投身科学了。”
结语

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形象,是科幻作家们结合科学技术的大胆假设和想象,也是按照人类自身的形象所创造出来的,满足了人类造物主的幻想。看了《我,机器人》仿佛听见他说:抛开冷漠,有时也该跟着感觉走~
相关文章
-
【甘快看】庆阳五千年中轴线上的文明密码
黄土高原的雨季变幻莫测,时而是狂风骤雨,时而又细雨如丝,时而则氤氲如幕。庆阳,这座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城市,就这样在雨水的冲刷之中,被唤醒了沉睡千年的记忆,揭开了五千年中轴线上那神秘而深邃的文明密码。一条轴线贯穿古今站在南佐遗址的夯土台保护栈道上,脚下5000年前的“九台围合”格局在黄土层中若隐若现。参
2025-07-15 01:32:00 -
全球首例机器人自主搭地铁送货!深圳地铁与万科合作物流新服务
全球首例由机器人自主搭乘地铁配送货,在深圳地铁里变成现实。7月14日,在深圳地铁2号线湾厦站,机器人利用地铁的空闲时间段,通过AI调度算法+机器人技术实现无人化配送的首次测试。据悉,这是深铁集团与万科合作运营的“轨道交通+机器人配送”场景,该机器人与智能调度系统由万科旗下万纬物流集成研发。北极燕鸥卡
2025-07-15 00:05:00 -
刚刚,昭通永善发生地震!
【来源:掌上春城】速报参数: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7月14日22时28分在云南昭通市永善县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28.05度,东经103.43度。震中地形: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1001米。历史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目录,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发生3级以上地
2025-07-14 23:33:00 -
那艺娜厦门演唱会有粉丝被热晕倒?观众在现场高喊“开空调”,文旅局:系低血糖
极目新闻记者 余渊实习生 唐悦 李琳7月14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那艺娜厦门演唱会现场,由于场地内不开空调,导致一名观众现场被热晕,被人搀扶出去。网友发布的现场视频显示,演唱会场馆内人员密集,发现有人身体不适后,那艺娜在台上招呼工作人员,观众也有秩序地让出了一条通道。事件过后,演唱会现场观众齐喊“开
2025-07-14 20:14:00 -
赴一场园林与诗歌的夏日之约,沪上诗歌爱好者齐聚醉白池共品荷韵
小憩桐阴坐曲廊,一规镜槛绿泱泱。7月12日,“雅韵醉白——2025诗意园林系列活动”之艺术家现场创作采风活动在上海醉白池公园举办,诗歌爱好者们齐聚一堂,共赴这场园林与诗歌的夏日之约。活动在醉白讲堂内展开,上海醉白池公园副主任鲁翠莲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背景及意义。华亭诗社社长
2025-07-14 19:36:00 -
出现“青黄不接”,影响“全球部署”,美国航母将陷“危险空窗期”?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武彦】近年美国海军的全球部署计划显得日益捉襟见肘,这与美国航母的窘迫现状脱不了关系。据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12日报道,随着新一代“肯尼迪”号超级航母的服役时间再次推迟,美国航母的数量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降低到10艘。五角大楼的最新报告显示,类似情况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常见。接受《环球
2025-07-14 17: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