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雅俗共赏”是书法格调的最高追求?)
书法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想是“雅俗共赏”!证据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不懂书法的人看着也认为好看,懂书法的人也感觉喜欢,高深造诣书法家会爱不释手,这就是所谓的“雅俗共赏”。那王羲之又是怎样的表现“雅俗共赏”的呢?其“雅俗共赏”方法、标准又是什么,以及对书法艺术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雅俗共赏”,顾名思义是指:有学问、知识的雅士和没文化、没学问的俗人在欣赏书法艺术品时都能得到美的感受,故而称之。谁的作品有这么大的本事,能满足不同人之需要?而且都为之叫好呢?我们都知道“众口难调”这个词,但我们看书圣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从一千多年以前到今天还这么“火”,令人惊讶,站在流行的角度,王羲之的书法应当是流行中的流行,从古代一直流行到今天。是什么原因使他达到这么高的书法艺术境界呢?我认为,就是“雅俗共赏”。
原因有三
好看,层次,永恒

1、好看
最好的书法是好看的,“雅俗共赏”的。书法是视觉艺术,一件好的书法作品首先要好看。就如同一首歌曲,首先要有好的旋律,要好听,只有好看、好听了才有可能被欣赏、被传颂。就如在看电视首先是感觉,不好听、不好看立即换台,根本不会去考虑后边的内容如何。由此证明,在初次接触的时候,靠的就是印象、感觉,只要印象好、感觉好就可往下进行,这就像青年男女相亲一样,这也许就是我们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好看、不好看,好听、不好听,就这么简单,不需要理由。如:在生活中,父母判定儿子学习的好坏就是看他的学习成绩,这是一硬性指标,不需要其他理由。
再看王羲之的书法,首先是好看,所以,从晋朝到今天,王羲之的影响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大书家都不能相比的。这种永久性的磁性、张力、和穿透力,深深地打动着各朝各代、各个层次的人们的心灵,受到人们的爱戴和青睐。而随着年代的久远,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王羲之的热度有增无减,而且还在不断地升高。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是什么原因使王羲之的魅力无穷?一千多年来风采依旧?是各朝各代达观贵人的推崇?还是黎民百姓的酷爱?以我看各个方面的因素都有,关键就是“好看”。就像糖一样,谁吃都是甜的;像肉一样,谁吃都是香的。

2、层次
最好的书法是有层次的,是分里层与外层的。俗话说:“行家看门道,利巴看热闹。”说的就是层次,热闹就是表层,门道就是内层。不同层次的人看到的也不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如老百姓看王羲之的书法看到的是表层,结构匀称、线条流畅,像绿叶丛中一点红,是一亮点,吸引着眼球,凭的就是直觉感受。而学者和书家看着也好看,不过又多了一层是往里看,他不仅仅看到了外层,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内层,看到了它的内涵。
学者和书家常去欣赏王羲之书法形成的原因、风格的特点、书写的技巧等等,常被书法的精彩所感动。就像那好吃的糖,使用者只管使用,知道甜、好吃就行;研究者就不同了,不但知道甜、好吃,还要知道它为什么甜?为什么好吃?知道糖的分子结构等等。因此,在书家的眼里,王羲之的书法,添之一点则多余,去之一点则不足,其造型达到如此的严密,其意境达到如此的深度、广度,不得不使人感到惊奇、佩服。可以说,王羲之书法已经达到了表里统一、雅俗共赏的最高境界。

3、永恒
最好的书法是永恒的,是不受时间、空间制约的,她像太阳一样永远地闪烁着光芒。王羲之的书法就是从晋朝以来一直照耀着书坛,同时也造就了很多书法大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如王献之、米芾、赵松雪、董其昌等等等都出于王羲之的门下,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大大地丰富了王羲之的书法体系,创造了一个个新的亮点。
王羲之的书法是永恒的,他的永恒是唐代皇帝李世民的慧眼,发现了王羲之的伟大,举国上下收集王羲之的字,集成《圣教序》留在了世间,故李世民也是伯乐,为王羲之书法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对王羲之书法的酷爱,把唯一的真迹《兰亭序》殉葬。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的作品都是摹本,但这丝毫并不影响王羲之书法的地位,反而大大增加了神秘性,可爱性。
从以上的例子看出,美就是美的,谁看都是美的。不美的,自己怎么说,那也不美。老百姓到底欣赏什么呢?标准是什么?就这个问题,有一次我和一位同道朋友谈论,说如果书法评选像歌手大奖赛一样让群众参加,是否就会公平一些?答案是不行,毕竟老百姓懂得太少。站在书家的角度,老百姓是不太懂书法的,因为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此说法有道理。
但如果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说,作品发表就是让人看的,也没有说不让老百姓看哪?老百姓看了也有发言权,也可以说好也可以说坏,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审美观。对食品来说:好吃、不好吃,对事物来说:好用、不好用,好看、不好看,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理由。我在想,写字是要给谁看的?这很关键,有的说我写字是给自己看的,有的说我写字是给行家看的,有的说我写字是给大家看的,这就为不同的欣赏者提供了对象。不过一旦发表就属于大众的,就要接受不同的声音,只要声音是真诚的,不管说什么都是对的,因为站的位置不同、层次的不同,此时作者一定要表现出大度和宽容,能听进去好听的,但更能接受不好听的,或许正是这不好听的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都说好?这怎么解释?答案就是:真正的美,谁看都是美的。再者,做为一个书家,要从王羲之的身上看到什么,学到什么,怎么才能适应广大欣赏者的需要,达到“雅俗共赏”之高度,这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章
-
唐健辉:太行深处的历史回响|新华走笔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英雄辈出的太行山,唱出了一曲又一曲激越高亢的壮歌。六月的华北,骄阳似火。我们从北京出发,踏上这片浸染着抗战记忆的土地。从河北最南端的地级市邯郸开始,一路向北,丈量那些被血与火淬炼过的山河,拾起散落在燕赵大地上的抗战记忆。位于河北涉县的新华通讯社旧址内景。新华社记者
2025-07-11 18:21:00 -
非法移民人数创纪录 马克龙归咎于英国“脱欧”
△7月10日,在英国伦敦唐宁街10号首相府前,英国首相斯塔默(左)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右)握手。当地时间7月10日,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将非法穿越英吉利海峡的偷渡者人数创新高归咎于英国“脱欧”,称英国人民在这件事上“被骗了”。马克龙当天结束对英国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他是英国“脱欧”以来,首位获邀
2025-07-11 16:58:00 -
参加东亚杯行李太多引争议?国足:51人,托运行李140件
7月10日,@中国足球队 发布微博,回应近日入关携带较多行李的问题。近日,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注意到网络上出现一些关于国足队员出征东亚杯携带较多行李入关的相关报道,引发一些关注。为此向公众介绍一些基本信息和常识。本次赴韩参加东亚杯的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代表团共计51人,托运行李140件(其中个人行李84
2025-07-11 13:38:00 -
《人民日报海外版》:飞虎队抗战记忆与和平守望特展在京开幕
7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报道关注于近日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的“螺旋桨切割云层的声音——飞虎队抗战记忆与和平守望特展”近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昆明市博物馆、昆明市侨联、昆明市档案馆共同主办的“螺旋桨切割云层的声音——飞虎队抗战记忆与和平守望特展”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2025-07-11 11:50:00 -
郑州市惠济区12个小区供水设施改造,设计施工EPC总承包招标
立方招采通显示,7月11日,郑州市惠济区井水改自来水系统工程(二期)设计施工EPC总承包项目公开招标,项目估算价约4351.32万元,投标截止时间为2025年8月1日10时。本工程位于郑州市惠济区,涉及12个小区:王砦一组红楼、王砦村西安置区、冠军花园、粮所家属院、南阳寨新村、江山路办事处家属院、惠
2025-07-11 11:43:00 -
和林格尔县:考古遗址公园游客量激增
仲夏时节,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参观者络绎不绝。自6月14日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后,这座积淀千年历史的文化胜地备受关注。和林格尔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入选后,园区日均接待游客量较之前增长近50%,外地游客比例达到35%左右,成为市民游客慕名打卡的新选择。”和林格
2025-07-11 10: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