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手投足间的“科技范儿” 太原市文物保护利用的创新实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5 05:58:00    

  从“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的传统修复方式,到3D打印、数字技术、遥感技术等科技手段运用,文物保护利用打开了提升发展新空间。

  为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太原,这座有着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构建了科学的全链条文物保护体系,呈现出十足的“科技范儿”,“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新形式、新探索,在这里不断涌现。

本体监测

“平台慧眼”采集逾亿条数据

  城西山上净因寺内的土堂大佛,是国内仅存的两尊土雕大佛之一。

  “土堂大佛由一块完整的土雕刻而成。当地的土质属湿陷性黄土,无水坚硬,遇水则溶,为保护土质文物的安全,早些年就开始了温湿度的人工监测。”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崛(山围)山博物馆副馆长夏惠英说,“现在利用5种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全方位监测,包括全功能气象监测、大地变形监测、震动监测、移位监测,以及土崖压力和存水率。这些数据都会实时传送到监测平台,当达到规定数值便会提前预警,有效地解决了被监测文物本体存在的安全问题。”

  夏惠英所说的监测平台,是指搭建于2020年10月的太原市文物保护监测大数据平台。该平台为全国首个市级文物保护监测大数据平台,针对位移、沉降、温湿度、振动、水位、水质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通过不断积累数据、探索规律,为科学保护修复提供依据。截至目前,平台已采集数据逾亿条。

  打开“文物监测功能页”,数据信息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几处重点文物的“盯防”效果——

  晋祠博物馆对圣母殿5尊彩塑开展了前期勘察,为彩塑保护修复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编制的《晋祠圣母殿彩塑保护修复方案》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按批复意见修改完善并经山西省文物局核准后,将开展修复工作。

  2022年1月,对双塔寺内宣文塔、文峰塔开展结构稳定性监测,在3年多的监测周期内,两塔整体沉降均匀且变化小,无沉降裂缝,累计沉降量及速率均未超报警阈值。

  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科技信息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奥媛表示:“下一步,要充分发挥太原市10个县(市、区)及局属单位的积极作用,将全市2237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18198件(套)可移动文物,全部纳入精细化的文物管理体系中,做到文物资源全覆盖、安全监测无死角。”

考古发掘

“物探铲探”催动装备上新

  西南行,向太原的历史深处走去。

  日前,记者来到年初刚刚入选第一期国家重要大遗址清单的晋阳古城遗址。

  晋阳古城遗址是太原2500多年建城史的重要考古实证,今年的考古发掘主要是考证一组唐五代时期大型建筑基址的范围和历史沿革。目前发现尺寸较大的磉墩3排14个,据此来看,这组建筑面阔至少5间以上,进深至少2间以上,开间宽度约5.5米,比同时期的佛光寺东大殿的4.8米开间还要大。

  考古成果总是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同时吸引人们的是遗址发掘现场的“科技含量”。

  “我们用物探和铲探相结合的方法对周边区域进行摸底,通过地震面波探测及电法探测等取得一些收获,正在探索将这些经验应用到更大的探测范围。”

  现场解说的话音刚落,指指身边一个“高能助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太原市文物局副局长高振华告诉记者:“这个考古车是个多面手,具备环境监测、现场测绘、快速取样、快速分析等8个方面功能,对脆弱文物的提取与保护具有重要作用。除了考古车,我们在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文物保护等环节开展了装备创新改造。大家看,这是我们改进的手铲,普通钢铁变成了钛合金,手铲边缘还增加了刻度,更便于适应复杂环境的发掘。”

  近年来,太原市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多项文物科技保护工作。

  “在古代,人们常常席地而坐,时间一长,席子的角落就容易卷曲。于是,聪明的古人就用青铜铸成了席镇来压住席角,保持席子的平整。”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裴静蓉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有趣文物的复原过程。她说:“铜席镇出土时由于表面覆盖有大量砂土和锈蚀产物,有的锈蚀产物已在表面形成硬质物块,无法看出席镇形态及其工艺特征。为此,我们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联合进行修复攻关。起初选择X光成像对席镇进行无损分析,但X光未能穿透席镇。于是应用中子成像技术,成功修复晋阳古城遗址出土的西汉席镇,完美呈现了西汉鸳鸯席镇精美的纹饰。这一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属于全国领先水平。”

场馆展陈

“数字密钥”开锁千古传奇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自开馆之日起,众多科技手段在展陈中的运用,让这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多维度文化体验场所。

  讲解员吕岩缓步徐行,向记者介绍着一个又一个新鲜“玩法”——

  沙盘呈现的是晋阳古城的战略地位,采用了“地幕+沙盘”技术,它将动态数字内容精准投射到物理沙盘上,实现了空间、时间双重压缩,效果更加直观;

  这是赵卿大墓出土的一组编镈和编磬,器物是在三维扫描原物后仿制而成,观众可以拿起小锤子亲自体验,感受古代音乐的魅力;

  现在播放的内容是《三家分晋》,采用的是一种多维影像技术,即曲面投影、地幕投影相结合的方式……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则构建起一个集历史真实性、艺术感染力与科技互动性为一体的多维叙事空间。馆长王江告诉记者:“我们借助数字技术,赋予《宴饮图》新的活力。游客站在墓葬封土堆旁,戴上VR眼镜就能‘走进’壁画。《宴饮图》还被搬上互动投影墙,游客拨动琵琶弦,便可与乐伎共奏一曲,还可以通过操作电子屏幕答题,让图中乐手演奏。”

  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依托科技手段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以“数字复原+沉浸式体验”构建起文物与公众对话新场景,是太原市文物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鲜活实践。

  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数字化制作团队历时5年,足迹遍布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30余座博物馆,成功采集到100余件天龙山流失造像的三维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完成了11个洞窟的专业数字复原。

  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表示,太原市注重科技赋能,推动太原文物走向世界活态传承。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震撼人心,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广项目,三次走出国门,吸引世界目光聚焦太原。《壁画墓数字化采集规程》填补了山西壁画墓数字化保护标准空白。多个沉浸式体验场景及122项云展云游,实现了文物资源的智慧共享,让优质文物资源直达百姓家门口。

山西日报 记者范珉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