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快评|读懂百岁徐光耀家书里的“家国情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08:40:0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徐光耀)准备把我珍藏了80多年的给父亲的一封信,捐献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这封信,纸已发黄,字迹稚拙,内容简略,可能还有错别字,但它既饱含了我作为人子的孝道亲情,更有我作为一位战士保家卫国的决心……”(据《人民日报》7月5日报道)

一张发黄的纸页,几行稚拙的字迹,一段简略的内容——徐光耀珍藏了八十余年的这封家书,即将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的展柜。这封可能夹杂着错别字的信笺,在文物鉴定专家眼中或许价值有限,但就精神传承而言却是无价之宝。当我们阅读着那些因岁月而模糊的墨迹时,触摸到为人子的拳拳孝心、为战士的铮铮铁骨。

1940年代的中国,烽火连天,山河破碎,一个少年作出选择。徐光耀最终将家书放进行囊,毅然走向抗日战场。这种选择绝非对亲情的背叛,恰是对亲情最高形式的守护——没有国的护佑,何来家的安全?明代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清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决绝,与这位少年战士的抉择形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这封家书令人不禁想起左权将军在前线写给妻子的家书,想起革命烈士赵一曼牺牲前留给儿子的信件,这些文字因灌注了最纯粹的情感而力透纸背,让人读后热血沸腾。今天,这种不加文辞修饰的情感表达更具有直击心灵的力量。

徐光耀的家书折射出中国人对家国的独特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认知早已融入血脉。中国人始终在践行着家国一体的独特传承。徐光耀的家书将这种文化特质折射得格外清晰:对父亲的爱转化为对国家的爱,对家人的守护升华为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赓续。

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存留着家书8万余封,时间从明末清初至21世纪,多是普通人的家书,记录着家国的变迁与记忆。“爹!您耐心的(地)等着吧!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重新审视徐光耀的这封信,我们更能体会其当代价值。当历史从集体记忆转变为个体叙事,宏大叙事便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从个体命运看,这封家书记录了一个少年的成长轨迹;从民族历史看,它见证了一代人的精神成人礼。八十年前,无数像徐光耀这样的普通人形成了改变民族命运的合力。伟大的抗战精神体现在普通人的家书中,在战士的行军包里,在民族存亡之际每一个平凡人的抉择瞬间。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徐光耀家书早已超越个人纪念品范畴,它封存着那个年代最珍贵的精神样本。当我们这些未曾经历战争的后来者,透过玻璃展柜凝视这些泛黄的字迹时,也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对话关乎精神血脉的延续。在这个意义上,家书博物馆不啻一座精神的基因库,收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

纸短情长,这封家书的物质形态或许会随着时间老去,但它承载的精神却历久弥新。从个人孝道到民族大义,从家庭伦理到国家责任,徐光耀家书对当代人最重要的启示是:家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选择与价值判断中。当年轻一代在博物馆里与这封家书相遇时,他们读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在和平年代,我们每一个人该如何留下属于自己的“家国记忆”?(刘萍)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文章